-
安徽合肥自贸区金融服务创新助力招商引资
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取得新突破,中国农业银行合肥自贸试验区支行作为区域首家专设金融服务机构正式落地,这标志着自贸区金融配套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该支行揭牌运营后,将通过境内外联动提供跨境资金池、供应链融资等专业化服务,为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注入金融活力,显著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此举是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后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深化的重要里程碑,有效强化了区域国际竞争力。 一、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背景 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推动内陆开放的高地,于近年获批成立后,覆盖合肥市、芜湖市和蚌埠市等多个片区,旨在促进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产业升级。金融服务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政策导向侧重于简化外汇管理、优化跨境支付流程,以吸引外资企业入驻、加速供应链整合。国际经验表明,类似机构能为区内企业提供便利融资通道,支持跨境贸易便利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和整体竞争力提升。 二、金融服务机构设立的关键细节与服务创新 中国农业银行合肥自贸试验区支行的成立,是在自贸试验区框架下金融体系建设的实质性一步,其为区内企业量身定制了一系列金融方案,包括跨境资金池管理、涉外担保、供应链融资等产品,旨在满足多元化的全球化金融需求。与传统分支相比,该支行凸显专业化服务优势,通过整合农行境外资源优势,提供一站式方案化解国际业务痛点,如汇率风险管理与资金周转效率提升。官方战略强调,此类创新将加速区内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开展,并为自贸试验区营造高标准营商环境。 三、科技赋能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与提升 该支行作为区域金融系统首个5G全覆盖网点,深度融合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推动金融服务向智能化演进,例如通过智能识别系统优化客户身份验证流程、智慧体验场景提升业务办理效率。这类科技应用不仅降低操作成本,还强化了风险管控能力,为区内企业提供实时决策支持。权威研究表明,5G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是响应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体现,有助于提升自贸试验区整体服务能级,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地。 四、对招商引资与区域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 该金融服务机构的揭牌,有力促进了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提供定制化跨境金融产品,为企业降低融资门槛、增强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外资和高端产业项目落户。这一举措直接支撑进出口业务扩展,推动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升级,并辐射芜湖、蚌埠等片区,形成联动效应。长远来看,这将助力自贸试验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引擎,深化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服务创新已成为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载体,中国农业银行合肥自贸试验区支行的运行标志着区域金融配套迈上新台阶。未来,将继续深化金融科技融合,扩大服务覆盖面,为区内企业提供更高效支持。此举彰显了金融力量在自贸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必将加速安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定位提升,为开放新格局贡献力量。
2025-07-17
-
【合肥招商】合肥示范园区光伏全产业链再添生力军 年产1GW切片项目落地
安徽省合肥市示范园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成功引入总投资5亿元的光伏切片生产项目,由两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投建。该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园区光伏产业链条,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达10亿元,标志着合肥市在新能源产业布局上取得新突破。目前示范园区已集聚9个光伏相关项目,形成覆盖硅料至应用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正加速迈向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 一、光伏切片项目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 近期签约的年产1GW光伏切片生产基地,是示范园区完善光伏产业矩阵的重要落子。作为连接上游硅棒与下游电池片制造的核心环节,切片技术的精度直接影响组件发电效率。项目投资方安徽大恒能源与合肥云波光伏在晶体硅材料领域具备技术积累,新建生产线将采用金刚线切割等先进工艺,产品可满足N型TOPCon等高效电池对超薄硅片的需求。 二、集群效应助推新能源产业能级提升 自2020年启动光伏产业园建设以来,示范园区已形成纵向贯通的产业链生态。统计显示,当前投产的4家企业涵盖铸锭、拉棒等前道工序,另有5个在建项目聚焦组件封装与储能系统集成。此次切片项目的加入,使园区产业链完整度提升至95%,关键环节本地配套率超过80%,有效降低企业物流与协作成本。 三、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型 合肥市近年来将光伏装备制造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通过建立产学研平台,推动大尺寸硅片、HJT电池等12项关键技术产业化。新项目拟配置智能检测系统,单片硅片厚度误差可控制在±2微米内,较行业标准提升30%。这种精密制造能力,为下游企业开发23%以上转换效率的电池产品奠定基础。 四、双碳目标下的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按照规划,示范园区2025年光伏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20亿元。目前园区企业累计取得218项专利,产品出口至欧洲、东南亚等市场。此次切片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带动周边配套企业新增就业岗位300个,并促进合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升1.5GW,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8万吨。 五、政策服务体系构建产业生态 合肥市通过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供专项产业基金等举措,吸引光伏企业集聚。示范园区配套建设了集中供气、废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并组建技术共享平台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这种"链式服务"模式,使得园区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平均周期缩短至8个月,较行业平均水平提速40%。 随着光伏切片等项目的持续落地,合肥市示范园区正显现出技术密集、配套完善的发展特征。在新能源产业竞争格局重塑的背景下,这种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2025-07-17
-
安徽省高速建设创新融资模式 招商引资助区域经济互联互通
安徽省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成功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期,G42S上海至武汉国家高速公路安徽段和G3W德州至上饶国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项目获得省级核准,预计将于2023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这两条高速公路是安徽省首批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的重大交通项目,标志着安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对优化全省招商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建设背景与核准依据 G42S沪武高速安徽段与G3W德上高速合枞段建设规划,已被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和安徽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核准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及交通运输部关于国家公路网建设的批复文件执行。2023年夏季,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正式下达核准批复文件,明确了项目建设标准、投资规模和技术要求。项目推进过程中,安徽省交通运输厅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同步完成用地预审、规划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专项审批。 二、项目规划设计与建设内容 G42S沪武高速安徽段全长约87公里,东接江苏省界,向西贯穿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地,在合肥市肥西县设枢纽互通。G3W德上高速合枞段全长约134公里,北起淮南寿县,途径合肥市庐江县,南接铜陵枞阳。技术标准均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20公里。工程涵盖特大桥12座、特长隧道4座,其中庐江西枢纽、浮山服务区等关键节点已完成深化设计。征地拆迁工作将于近期启动,确保主体工程按时推进。 三、交通网络优化与区域协同效应 两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实现多重路网衔接功能: 1.强化长三角西向通道,衔接南京都市圈至武汉城市群,缩短合肥至武汉行车时间约90分钟 2.构建合肥都市圈南北动脉,联通淮南资源型城市与黄山旅游目的地 3.完善安徽省"五纵十横"高速路网架构,新增省际出口通道3个 4.实现沪陕高速、京台高速等国家干线高效转换,提升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据交通规划研究显示,项目服务范围将覆盖省内7个地级市,直接惠及沿线2000万人口出行需求。 四、PPP模式创新与实施保障 作为全省首批高速公路PPP示范项目,创新采用"BOT+政府补助"运作方式: 1.由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联合央企组成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负责25年特许经营 2.项目总投资约387亿元,社会资本出资比例达65% 3.建立可行性缺口补助动态调整机制,链接绩效考核与付费标准 4.创新风险分配框架,将地质风险、流量风险纳入共担机制 2023年8月项目已录入财政部PPP项目管理库,为后续规范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省级层面已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用地保障、建材供应、施工组织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按既定节点完成建设目标。 五、战略价值与经济带动作用 项目建设对区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支撑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强化与江浙沪产业协同配套能力 2.激活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要素流动,构建2小时科研资源共享圈 3.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打通农产品冷链运输快速通道 4.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形成全域旅游闭合环线 据经济研究机构预测,项目建设期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2万个,运营后将带动沿线产业园区物流成本下降18%,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项目施工监理招标已全面启动,主体工程计划于2023年年底前完成施工队伍进场,展开路基、桥隧等关键工点建设。
2025-07-17
-
【合肥招商】芜湖跻身国家文化消费试点 多维举措激活文化市场活力
2024年,文化部办公厅公布第一批第二次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芜湖市成功入选,成为安徽省继合肥市之后第二个国家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此次试点实施周期为20个月,芜湖市将通过技术创新、平台搭建、政策激励等举措,整合文化消费资源,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服务品质,助力招商引资,旨在打响“欢乐芜湖”文化消费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消费市场深度融合。 一、试点获批:文化发展新机遇与区域示范意义 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此次芜湖市入选,既是对其文化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的认可,也为安徽省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增添新力量。作为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芜湖市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旅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形成一定优势,此次试点将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为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提供示范。 二、技术赋能:数字技术驱动文旅服务升级 芜湖市将聚焦数字技术与文化消费的融合应用,重点开发基于AR/VR技术的智慧导游导览系统。该系统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景点讲解、路线规划等服务,还将整合地方特色文化内容,让用户通过虚拟交互深入了解芜湖历史文化。同时,打造全市统一的文化消费综合服务平台,集信息发布、在线预订、消费点评、优惠推送等功能于一体,实现文化消费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准对接,提升市民和游客的消费体验。 三、政策激励:构建多元消费促进机制 为激发市场主体与消费者参与热情,芜湖市将推出系列激励政策。其中,“你点赞、我优惠”活动将鼓励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优质评价可兑换消费优惠,形成“消费-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同时,实施文化消费直接补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文化消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并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措施,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引导企业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惠及更多市民。 四、品牌引领:塑造“欢乐芜湖”消费新名片 围绕“欢乐芜湖”文化消费品牌建设,芜湖市将整合全市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演艺场所、文创产品等资源,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费套餐和主题活动。通过优化消费场景,提升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水平,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集观光、体验、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消费生态圈。试点期间,芜湖市将持续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市场监管,确保文化消费市场规范有序,助力“欢乐芜湖”品牌成为区域文化消费的重要标识。
2025-07-17
-
【合肥招商】安徽启动第三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经信厅近期启动第三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旨在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引导,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提升产业链价值。本次遴选涵盖示范企业、示范平台、示范项目和示范城市四类,申报截止时间为5月上旬。此举将进一步优化安徽省制造业服务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遴选工作背景与意义 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是落实《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的重要举措。安徽省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持续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前两批示范项目已在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第三批遴选将聚焦产业升级需求,通过树立标杆案例,带动全省制造业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四类申报主体专项条件解析 1.示范企业:要求申报主体为制造业企业,服务收入占比不低于30%,且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成效突出。例如,部分企业通过远程运维、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化转型,实现营收大幅增长。 2.示范平台:包括制造业衍生平台或第三方专业平台,需运营满2年。典型案例如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供应链协同平台等,有效降低区域企业运营成本。 3.示范项目:重点支持共享制造模式,要求围绕产业集群需求提供共享工厂、物流等服务。安徽省已在新能源汽车、家电等领域形成多个共享制造案例。 4.示范城市:需在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具有示范性,合肥、芜湖等市此前因健全的服务型制造生态获评前两批示范城市。 三、政策支持与区域产业协同 安徽省对入选单位给予资金奖励、要素保障等支持,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项目。蚌埠市通过“制造+服务”模式培育了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阜阳市依托示范平台推动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此次遴选将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链协作,促进皖北、皖南差异化发展。 四、申报流程与后续规划 申报主体需通过地市经信部门初审后提交材料,省级评审将结合现场核查结果综合考量。安徽省计划将示范经验纳入“十四五”制造业规划,未来三年拟建设50个省级服务型制造标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升至35%以上,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生态。
2025-07-17
-
【合肥招商】安徽出台清洗保洁行业新标准推动规范化发展
安徽省近日发布两项清洗保洁领域地方标准,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启动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此举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新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安徽省清洗保洁服务迈向标准化、专业化新阶段,对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项地方标准填补行业空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清洗保洁服务通则》和《清洗保洁服务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由安徽省清洗保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前者规定了服务流程、质量要求等基础性规范,后者首次建立企业分级评价体系,通过技术指标、服务能力等维度将机构划分为不同等级。这两项标准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服务标准不统一、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为行业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 二、资质评定促进行业提质升级 安徽省清洗保洁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已正式启动,企业可依据新标准提交申报材料。评定结果将作为政府采购、招投标的重要参考,推动优质服务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此举旨在通过分级管理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三、标准化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清洗保洁行业涉及城市环境卫生、物业管理等多个领域,其规范化程度直接影响民生质量。安徽省通过标准先行、分类指导的方式,推动传统劳务型服务向标准化服务转型。相关行业协会表示,将组织专题培训帮助会员单位理解标准内容,并配合主管部门开展标准宣贯工作。 四、长效机制保障标准落地见效 为确保标准有效实施,安徽省建立了动态评估机制,将定期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跟踪。未来计划结合行业发展需求,逐步完善细分领域标准体系,包括高空清洗、医疗环境清洁等专业技术规范。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服务行为。 此次标准发布是安徽省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重要成果,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标准体系,为清洗保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相关企业应主动适应新规要求,在服务创新和质量管理方面持续发力,共同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5-07-17
-
【合肥招商】合肥创新驱动外贸转型升级 前10月进出口增长超两成
2023年前10月,合肥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689.5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分别高于安徽省和全国8.6、13.3个百分点,占全省外贸总值49.5%,贡献率达70.8%。该市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强化招商引资引育优质主体,外贸规模和增速稳居中部第三,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一)创新引领构建外贸增长新引擎。合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外贸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依托重点产业集群,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40%以上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形成"创新-产业-外贸"良性循环。招商引资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为外贸增长注入新动能。 (二)结构优化提升外贸发展质量效益。合肥外贸商品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显著提高。2023年前10月,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44.7%,较上年同期均有提升。贸易方式不断创新,一般贸易占比保持主导地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兴贸易业态蓬勃发展,为外贸增长提供多元化支撑。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产品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推动外贸发展方式向高质量转变。 (三)市场主体协同激发外贸发展活力。合肥各类外贸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形成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三足鼎立"格局。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达587亿元,增速超过50%,成为外贸增长的最大亮点,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国有企业进出口稳健增长,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持续为外贸发展贡献力量。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有效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四)全球市场布局深化国际合作空间。合肥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对主要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前10月,对美国、欧盟、日本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合计占全市外贸总值的42.7%,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凸显出对发达市场的出口竞争力。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经贸合作,通过参加国际展会、搭建贸易促进平台等方式,多元化布局国际市场,提升外贸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
2025-07-17
-
安徽农产品进出口稳健增长 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驱动
2024年上半年,安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特色农产品出口与大宗商品进口协同发力,为全省外向型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据合肥海关统计,当期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突破120亿元,同比增幅近三成,其中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出口稳步提升,粮食、肉类等进口需求持续释放,产业结构优化与开放平台建设成为增长重要支撑。 一、进出口规模与结构协同优化。2024年上半年,安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进口拉动、出口提质”的良性格局。进口方面,粮食、肉类、食用油籽和乳品等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既满足了省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也为食品加工产业提供了稳定原料保障;出口方面,茶叶、中药材、羽绒羽毛等特色产品凭借品质优势和品牌建设,出口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推动出口结构从“量增”向“质升”转变。 二、特色出口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作为传统优势出口品类,安徽茶叶依托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智能化加工和品牌化营销,出口市场不断拓展。2024年以来,省内茶企加快技术改造,提升清洁化生产水平,有机茶认证比例提高,产品远销欧盟、东南亚等地区。中药材出口方面,亳州中药材市场发挥全国集散地优势,推动中药材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中药饮片、提取物等产品出口增长显著。羽绒羽毛产业则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分拣、水洗加工能力,产品附加值和国际议价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进口需求释放与产业联动效应显现。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安徽对粮食、肉类等农产品的进口需求持续扩大。2024年上半年,通过合肥国际陆港、芜湖港等开放口岸,粮食进口量同比增长明显,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和食品工业;肉类进口则以牛肉、猪肉为主,丰富了省内肉类市场供应。食用油籽和乳品进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满足了植物油加工、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原料需求,另一方面也通过进口带动了省内相关加工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能提升,形成“进口-加工-内销/再出口”的产业链联动模式。 四、政策引导与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持续推动农产品进出口增长,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落户,培育形成多个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同时,强化深加工业发展和特色农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针对茶产业等支柱产业,引导重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品牌整合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此外,通过优化通关流程、降低通关成本、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等措施,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营造了良好环境,助力安徽农业外向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07-17
-
【合肥招商】合肥经开区与华昌达深化合作 共探智能装备产业新机遇
2024年年初,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重要招商引资活动,区内相关领导与湖北华昌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厚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一行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智能装备领域优质项目落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一、企业发展战略清晰,技术引进意愿强烈 华昌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交流中详细阐述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架构及市场竞争优势。该公司长期专注于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在相关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业务范围已覆盖多个重点行业。公司明确表示,在巩固现有业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将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计划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整合境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资源,将更多具备市场潜力的优质项目引入国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与技术创新水平。 二、金融资本深度参与,赋能产业升级 安徽国厚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此次随行的重要金融机构代表,在会谈中强调了金融资本在支持实体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该公司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在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为企业的并购重组、项目落地等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助力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推动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共同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区域发展优势显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领导对企业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系统介绍了开发区在产业布局、政策支持、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区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务服务流程,为企业提供从项目洽谈、落地到运营的全周期服务保障。针对企业提出的项目合作意向,开发区明确表示,将组织专门工作团队与企业进行精准对接,积极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全力支持相关项目在区内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四、深化务实合作,共促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会谈为各方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进一步明确了合作方向与重点。与会各方一致认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华昌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实力与发展战略与开发区的产业规划高度契合。未来,各方将以此次会谈为契机,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化在技术研发、项目落地、产业协同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开发区相关部门将切实履行服务承诺,以高效、便捷的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2025-07-17
-
【合肥招商】庐州海关办结首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 优化流程助力外贸发展
2023年12月初,合肥海关隶属庐州海关(筹)为安徽省正大板蓝花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完成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这是海关总署"证照分离"改革后合肥关区首个办结事项。此次改革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为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改革背景与政策要义 海关总署自2023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核准"实施"审批改为备案"改革,这是落实国务院"证照分离"改革部署的重要举措。作为海关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此次改革将原有行政许可事项调整为备案管理,通过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办事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据海关总署相关政策解读,此次改革覆盖全国所有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旨在构建更为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机制。 (二)改革实施与流程优化 庐州海关(筹)严格按照海关总署改革要求,迅速搭建线上办理平台,实现备案全流程电子化。企业只需登录中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系统,在线提交备案申请表并签署信用承诺书,即可完成全部办理手续。改革后,办理流程从原有多个环节精简为"一表承诺"式备案,申请材料由多项合并为单一表格,办理时限得到显著压缩。通过取消现场评审等环节,实现企业"零跑动"办理,大幅提升了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 (三)企业体验与成效反馈 安徽省正大板蓝花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作为改革后首个受益企业,其负责人表示,新备案模式显著降低了企业制度性成本。相较于以往需经历申请受理、现场评审、问题整改、审批发证等多个环节,现在通过线上平台即可完成全部操作,有效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这种"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改革举措,使企业能够更快获得出口资质,及时响应国际市场需求,为拓展海外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区域发展与营商环境优化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近年来持续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出口食品产业是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此次"证照分离"改革的落地实施,对提升合肥市出口食品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简化市场准入流程,不仅帮助现有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还能吸引更多食品生产企业在合肥投资兴业,为当地招商引资工作增添新动能。据合肥海关统计,改革实施首月,关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申请量同比增长显著,企业开办和业务拓展效率得到实质性提升。 (五)监管创新与质量保障 在简化备案流程的同时,庐州海关(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构建"备案+监管"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完善信用承诺制度,明确企业主体责任,依托海关智慧监管平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动态监控。对备案企业开展分级分类管理,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既确保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又避免过度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这种"放管结合"的监管方式,实现了效率提升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 (六)改革延伸与系统推进 此次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改革是海关系统"证照分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海关总署统一部署,合肥海关正逐步推进其他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涵盖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注册登记、报关企业注册登记等多个领域。通过系统梳理改革事项清单,逐项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庐州海关(筹)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跟踪改革实施效果,及时收集企业反馈,不断优化办理流程,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关服务。 作为全国通关便利化改革的前沿阵地,合肥市通过落实海关"证照分离"改革举措,正逐步构建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此次庐州海关(筹)办结首个改革事项,不仅是海关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生动实践,也为安徽省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对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将有更多市场主体享受到政策红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07-1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